
夏日的风裹挟着咸腥与汗味,灌进这座海边小城的体育馆。
我站在门口,能听见里面篮球撞击地板的闷响,像一声声不安的心跳。
门楣上,“市青少年篮球锦标赛”的横幅被风吹得微微鼓起。我深吸一口气,推开了那扇沉重的门。光影变幻的瞬间,我仿佛被拽回了三年前,那个我第一次知道,有些“主场”,并非理所当然属于任何人的下午。
那年我十四岁,球技和个头一起疯长,是校队公认的“未来之星”。
我们主场迎战邻校,那是我第一次被安排首发。入场时,我享受着看台上熟悉的欢呼,感觉脚下的每一寸地板都在为我鼓劲。这是我的学校,我的球场,我的主场。我甚至学着偶像的样子,在热身时来了个并不太流畅的滑翔动作,引来一片尖叫。
比赛开始,我急于证明自己,拿到球就如脱缰野马,眼里只有篮筐。队友的空位,教练的战术,全被抛在脑后。
一次、两次……我固执地冲击篮下,却在对方铜墙铁壁的防守下一次次无功而返,甚至吃了两记结结实实的“火锅”。急躁像野火般蔓延,我的动作开始变形,运球失误,传球被断。我听见看台上的欢呼变成了窃窃私语,继而是一片令人难堪的沉寂。
展开剩余72%中场哨响时,我们大比分落后,我低着头,不敢看教练铁青的脸。下半场,我被按在了替补席上,像个多余的零件。那一刻,我清晰地感到,脚下这片我曾视为“我的”主场,正冰冷地拒绝我。它不是谁的领地,它只承认实力、智慧与团队,而非一厢情愿的宣告。
那场惨败,像根楔子钉进了我的成长里。
我收起了那份虚浮的“主人”心态,开始真正去阅读比赛,学习如何成为五根手指里的一根,而不是总想攥成拳头。传球、跑位、掩护……我懂了,篮球的智慧在于让球找到最合适的位置,而非执着于谁的手把它送进篮筐。
思绪拉回现实。
今天,是决赛。
对手,正是三年前那个让我们在家门口蒙羞的强敌。不同的是,这一次,是在他们城市的体育馆,是名副其实的“客场”。入场时,山呼海啸般的嘘声几乎要将我们淹没,空气里充满了敌意。
比赛在一种令人窒息的节奏中展开。对方凭借主场气势,攻势如潮。我们每一次触球,都伴随着满场的倒彩。比分死死咬住,交替上升。终场前最后十八秒,我们落后一分,球权在手。教练叫了暂停,布置了最后一攻的战术。球,会经由掩护,最终传到我的手上。
我站上发球位置,心脏擂鼓。队友跑动,战术执行得一秒不差。我接到了球,时间还剩七秒。全场观众站了起来,嘘声、呐喊声混成一片刺耳的噪音。那一瞬间,三年前的画面闪电般掠过脑海——那个莽撞的少年,那个只想独占一切的少年。
但这一次,我没有低头强攻。我看到了,就在嘘声的缝隙里,对方一名防守队员因协防我而漏出的一个微小空当。也看到了,处于空位的队长,他眼神里的绝对信任。时间还剩三秒。
是重复过去的独舞,还是相信此刻的团队?
没有犹豫。球从我手中传出,划出一道谦逊而决绝的直线,精准地送到了队长手中。接球、起跳、出手。篮球在空中旋转,时间仿佛凝固,终场的红灯亮起,随后,是球网被清脆刷破的声响。
世界安静了一秒,然后被我们替补席的狂潮淹没。对手和他们的观众,陷于巨大的震惊与寂静。我们抱在一起,在漫天的不甘与失落中,庆祝着这场艰难的胜利。
颁奖仪式后,我独自站在空荡的球场中央。四周的座椅层层叠叠,如同沉默的观众。这里,名义上是别人的城市,别人的主场。但我知道,从我将球传出的那一刻起,从我们作为一个整体去征服一切敌意的那一刻起,脚下这片场地,便已易主。
真正的“主场”,从来不是由地界划分,而是由内心构筑。它不在山呼海啸的欢呼里,而在绝对信任的默契中;不在孤胆英雄的幻梦里,而在团队灵魂的共振里。当你寻获了比个人荣辱更值得守护的东西,整个世界,都会为你让出那条通往篮筐的路。
此地,他人之城,我辈之疆。这是我的主场。从独舞到配合,我完成了那个主场者的转身,一个成长着的少年。这一次,我才真正的成为做主的人!
发布于:北京市启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