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今天我们开始讲解《太上感应篇》。
很多人刚拿到这本书,会有些不解,为什么叫《太上感应篇》呢?难道本文是道教的太上老君所写吗?
其实并不是,《太上感应篇》最早著录于《宋史》,是一本以因果报应为主题的善书。
太上其实是一个尊称,是一个非常非常崇敬、崇高的称谓。
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,有一个三教九流图,是一个圆形的。其中三教,儒释道,是三合一的。
这是什么意思呢?儒家、佛家、道家他们的很多理论是殊途同归的。他们最终的哲理,最深处的道理都是和合圆融的。
《太上感应篇》里所说的善恶因果就是这很多理论之中的一个。这个理论也可以说是儒释道三教共通的。
但这个理论并不是佛创建的,也不是道创建的,也不是某一个人,某一群人他觉得、或是他想出来的理论。
人想出来的理论,都有可能被质疑,被推翻,被迭代。
但是善恶因果理论不会,它是宇宙在漫长的时空长河里,自己演化出来的一个运转体系,它是规则,这个规则被一些有智慧的人观测到了,发现到了,他们用文字总结出来,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善恶因果理论。
展开剩余79%其实即使是如今科学的领域,也承认宇宙间的本质是没有物质这种东西的,物质本身就是一团能量。
粒子本身就是能量。能量的波动产生概率云。但你真正观察概率云的时候,它是一个坍缩的状态,它实际上是没有物质存在的。
那么对于每一个人来说,他所遇见的一切周围的环境和事件其实就是“我”与周围一切产生的一种量子纠缠而影像化的东西。
我们的“心”会决定这种影像如何去显现。而决定我们的“心”的,就是我们的善恶因果。
善恶因果理论的最深处是极其复杂深邃的。
就像我们学习某一门学科一样,比如数学,小学数学、初中数学、高中数学、高等数学、复变函数、概率论、数学分析,越往深学,体系越细化。
《太上感应篇》作为一本善恶因果理论的基础书籍,就类似于我们学科的基础入门篇。
它开篇点题“祸福无门,惟人自召,善恶之报,如影随形”。
这个就呼应了它标题中的“感应”。何为“感应”。有“感”有“应”。善有善报,善即为“感”,“善报”即为“应”。所有的“应”都是“感”自招来的。祸福也是同样。祸福就是恶和善的“应”。
这四句就是全文的提纲挈领,后面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着这四句话来描述。
既然祸福无门,惟人自召,那么人是不是就可以学会趋吉避凶,向福避祸呢,所以整本书它后面所描述的内容,就是在教人如何趋吉避凶,成圣成贤。
祸福无门,惟人自召,什么意思呢,人的一切祸和福,也就是说你不论是开心快乐,痛苦难受,你的顺利还是不顺利,你的灾祸、幸福,都是你自作自受的。
很多人听到这句话,就会很委屈。今天明明是谁谁谁找我麻烦,谁谁今天很幸运,躲过一劫,还是我去提醒他的。怎么就是我自召的,他自己召的呢。
这就是典型,只看到事情的表象了。
就如同我们刚才说的,人的外境,你所遇见的一切环境一切事物,都是自己的“心”感召和产生的镜像。跟别人没有任何关系。
如果真的看懂了这句话,真正明白我遇见的所有事情都是“我”的“心”导致的,那么人时时刻刻都可以心平气和。
因为一切皆只和“我”有关,是“我”自作自受,与他人不相干。
这也是我们学习圣贤道理,希望能够改变我们生活的根本原理。
因为这一切只和“我”有关,我可以改变自己。
如果原因在别人,那我们学了也没用,因为我们无法改变别人,我们能改变的,只有自己。
就像是,很多人都说如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痛苦太多了,工作的烦恼,情感婚姻的不顺,教育的压力,让很多人觉得生活特别不快乐。但是这一切的本质其实都在于我们自己的迷惘颠倒。
迷惘的结果就是痛苦,破迷开悟才能得到快乐。
破迷开悟最重要的就是,你要知道这个宇宙的真理,知道万物运行的底层逻辑。
这其实也是儒释道三教,实行教化的目的。
是为了让人能够破迷开悟,修正自己的言行,改变自己的心念,从而抵达幸福的彼岸。
以一个小故事来结束我们今天的《太上感应篇》解说。
在宋朝时,翰林院有个官员,叫卫仲达,有天夜里,他在梦中被鬼差带往阴曹地府,审判其一生善恶。
审判结果是,他所做恶事堆积如山,善事仅有一桩。
卫仲达不服气,说,我才40岁,哪里就做了那么多的恶事。阎罗告诉他,我们审判,不是说,这个事,你做出去了才叫恶。
我们会有鬼神记录你的念头,你一个恶念出去,这个就形成了恶,只是说,如果你做出来了,这个罪更大。
但是判官拿出称来称卫仲达的善恶时,发现,记录他所做善事的册子虽然只有薄薄一册,却比堆积如山的恶事还要重。
判官仔细一看。原来是某年皇帝想要兴建一个工程,卫仲达心觉十分劳民伤财,便上书阻止。
虽然最终没有阻止成功,但是卫仲达当时为民之心赤诚可感,仅这一念真心,压住了他的很多恶念。如果阻止成功,当然他的善报更大。
阎罗王告诉卫仲达:本身,你命里可以做宰相,但是因为你恶念太多,障碍前程,只能做到吏部尚书。后来卫仲达果然只做到了吏部尚书。
六祖慧能大师曾经说过:一切福田,不离方寸。此方寸,心也。(未完待续)
发布于:广东省启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